白天“擠”進博物館 晚上“醉”在黃梅戲
宿松“白+黑”文化模式 點燃古城煙火氣
宿松融媒訊 中秋月圓,國慶歡歌,“雙節”疊加的宿松,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文化熱潮。在宿松博物館,人流如織、摩肩接踵,展廳內處處是專注聆聽講解的身影,參觀人數連日突破歷史峰值。而當夜幕降臨,白天的“文化熱”并未消散,反而在博物館門前廣場升騰為一場聲光交織的視聽盛宴——宿松縣黃梅戲劇院搭臺唱戲,黃梅戲的婉轉唱腔與文南詞的鄉土韻味在夜空中回蕩,一場“白天看展、晚上聽戲”的“白+黑”文化嘉年華,正讓宿松這座千年古縣煥發出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太火爆了!我們是提前來參觀的,沒想到一進館就有好多人。”市民王女士帶著兩個孩子,從早上八點半一直參觀到中午,展廳里始終人頭攢動。據博物館館長孫亮介紹,假期博物館適時延長開放時間,實現早開門,晚閉館,全力滿足市民游客的文化需求。雙節期間日均接待量較平日增長300%以上,10月6日單日參觀人數突破千人大關,創新館開放以來最高紀錄。
為應對客流高峰,優化參觀體驗,宿松博物館啟動應急保障機制,在一樓大廳設置“人人都是迎客松”志愿服務崗,白天提供咨詢引導、分流和公益講解服務,確保參觀安全有序;晚上為演出活動提供舞臺支持,主動開放舞臺化妝、換裝及休憩區,為演職人員保駕護航,同時為廣大市民群眾提供免費飲水、洗手間、納涼等便民服務舉措,真正實現了文化空間的共享共融。

“沒想到宿松有這么悠久的歷史!從公元前184年松茲侯國的建立,到隋開皇十八年‘宿松縣’定名,再到明清‘古十景’,每一件文物都像在講故事。”一位來自武漢的游客在“松茲侯國”主題墻前駐足良久。館內精心打造的“詩仙李白舉杯邀明月”影音墻、桑落洲文化主題墻、“明月松間照”網紅打卡點、徐文藻烈士紀念雕像等互動展項,更是吸引年輕人拍照打卡,讓厚重的歷史變得可感可親。
而當夜幕降臨,博物館門前廣場便化身為一座流動的“露天劇場”。燈光璀璨,鑼鼓鏗鏘,宿松縣黃梅戲劇院的演員們身著戲服,登臺獻藝。《半邊月》《天仙配》《月照云樓》《春江月》等黃梅戲經典選段輪番上演,唱腔優美,表演生動,引得臺下觀眾陣陣喝彩。“白天在博物館里‘漲知識’,晚上在廣場上‘聽鄉音’,這個假期過得特別充實!”市民李先生一家四口白天在館內“尋根探源”,晚上則搬著小板凳來聽戲,孩子們在臺下還學唱了一段黃梅戲,玩得不亦樂乎。

這場“白天看展、晚上聽戲”的文化盛宴,不僅互動性強,更是一場實實在在的惠民行動,所有演出均免費向公眾開放。“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戲曲’的融合模式,打造宿松的文化新地標和夜生活新場景。”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雙節”活動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提質增效的創新實踐,未來將繼續深化“文化惠民”工程,讓更多優質文化資源走進百姓生活。
月光下,戲臺上,一曲《春江月》唱罷,掌聲雷動。博物館的燈光與戲臺的燈火交相輝映,映照著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在宿松,文物不再是高冷的陳列,而是融入日常的煙火;歷史不再是塵封的記憶,而是觸手可及的共鳴。這個“雙節”,宿松人用腳步丈量歷史,用耳朵聆聽鄉音,在“白+黑”的文化律動中,共同書寫著屬于這座千年古縣的幸福篇章。(通訊員 張曉培)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