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長江十年禁漁 繪就人與自然和諧新畫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長江禁漁是為全局計、為子孫謀的重要決策”。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奔騰不息,滋養華夏大地,孕育燦爛中華文明。然而,長期無節制開發利用,使長江生態系統受損,漁業資源銳減,生物多樣性面臨嚴峻挑戰。實施長江十年禁漁,是黨中央站在民族永續發展高度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是推動長江大保護的關鍵舉措,對恢復長江生態、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意義深遠。
長江流域生物多樣性富集,曾棲息4300多種水生生物,其中170多種為長江特有,堪稱天然生物寶庫。但從上世紀80年代起,粗放發展模式破壞長江生態。過度捕撈與非法捕撈猖獗,電捕、迷魂陣、密眼網等非法漁具濫用,嚴重干擾魚類繁殖周期和種群結構;同時,工業廢水、生活污水和農業面源污染大量排入,使長江生態環境惡化。
相關統計顯示,長江“四大家魚”資源量僅為歷史水平的0.3%,白鱀豚、白鱘、鰣魚等5種珍稀水生動物功能性滅絕,長江江豚僅存約1000頭,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降至“無魚”等級,水產品年產量不到10萬噸,僅占全國總產量的0.15%。這些數據凸顯長江生態系統的嚴峻形勢,生態保護刻不容緩。
自2021年1月1日起長江十年禁漁政策全面實施,已初見成效?!堕L江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及生境狀況公報(2022年)》顯示,2022年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監測到土著魚類193種,比2020年增加25種;長江干流科研監測的單位捕撈量比上年增加20%。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從2017年的1012頭增長到2022年的1249頭,實現歷史性回升;長江刀魚溯河洄游至洞庭湖,到達歷史最遠分布水域;長江干流和鄱陽湖、洞庭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提升了兩個等級。這些成果表明,禁漁政策為長江生態恢復提供了寶貴機遇。
長江十年禁漁,涉及長江流域“一江一口兩湖七河”等重點流域,11.1萬艘漁船、23.1萬名漁民退捕上岸。妥善安置退捕漁民,解決其生計問題,是禁漁工作重點,也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體現。
各地政府積極行動,實施多元化安置政策、拓寬就業渠道,助力漁民轉產轉業。安徽省宿松縣采取“統建、統購、自建、自購、租賃”等多元化安置政策,還設立公益性崗位,開展針對性就業培訓。通過這些舉措,長江退捕漁民轉產就業率超99%,基本實現“應幫盡幫、應就業盡就業”。
從全國來看,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中央和地方累計落實禁捕退捕補償補助資金272.31億元;約16萬名有就業能力和需求的退捕漁民成功轉產就業;約22萬名符合參保條件的退捕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實現應保盡保。
在民生保障方面,長江流域各省市將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納入相應社會保障體系。湖北省按標準測算并補助退捕漁民社會養老保險金;湖南省湘陰縣對不同類型漁民分類制定退捕生活保障政策,加大貧困漁民低保救助力度,組織漁民參加城鄉居民醫療保險。
截至2023年底,15.4萬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愿的退捕漁民轉產就業,22.1萬符合條件的退捕漁民參加基本養老保險,5.1萬名已領取養老保險待遇,4萬余人次接受職業技能培訓。這些舉措切實保障了退捕漁民生活,為禁漁政策實施奠定了基礎。
長江十年禁漁,不僅是生態保護,更是對民族未來發展的深謀遠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它體現了對自然規律的尊重,摒棄竭澤而漁的短視發展模式,蘊含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
從生態價值看,長江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其生態系統穩定對維護全國生態平衡至關重要。十年禁漁有效恢復長江水生生物資源,增加生物多樣性,提升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守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穩固國家生態根基。
從經濟價值講,健康的長江生態系統是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禁漁初期漁業經濟可能受沖擊,但長遠看,隨著漁業資源恢復,生態漁業、漁業旅游等新興產業將蓬勃發展。估算顯示,禁漁十年后,長江漁業生態服務價值每年將增加約500億元,為經濟增長注入新動力。
從社會價值說,禁漁有助于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長江文化源遠流長,與漁業緊密相連,保護長江生態就是守護文化源頭,延續民族文化血脈。同時,禁漁政策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保障人民根本利益,營造社會和諧穩定氛圍,是社會長治久安的保障。
長江十年禁漁雖取得階段性成效,但仍面臨諸多挑戰,需高度重視、積極應對。
非法捕撈屢禁不止:部分不法分子受利益驅使,在禁漁水域非法捕撈,手段愈發隱蔽。一些非法捕撈行為因缺乏法律依據難以懲處,特殊人群抗拒執法也給禁漁工作帶來隱患。
生態恢復困難重重:長江生態系統恢復漫長復雜,雖水生生物資源有所恢復,但長江干流、洞庭湖和鄱陽湖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等級仍為“較差”,許多珍稀水生生物未進入良性循環。氣候變化、上游水利工程建設等增加了生態恢復難度。
漁民發展壓力較大:部分退捕漁民就業質量不高,靈活就業占比大,收入水平有待提高。隨著禁漁時間推移,漁民面臨技能過時、市場競爭加劇等問題,創業也面臨資金、技術、市場等困難,需政府加大支持。
強化法治保障,提升執法效能:完善法律法規,明確非法捕撈行為界定和處罰標準,加強執法人員培訓,深化多部門協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提升執法精準度和時效性。
推進生態修復,筑牢生態根基:加大投入,實施生態修復工程,建立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廊道,加強珍稀物種保護研究,開展增殖放流活動,促進生態系統恢復平衡。
鞏固安置成果,助力漁民發展:建立就業服務體系,開展針對性職業技能培訓,加大創業支持力度,建立幫扶長效機制,解決漁民就業創業困難。
長江十年禁漁是關乎長江生態和民族永續發展的持久戰,需堅定信念、持之以恒。我們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定不移推進長江禁漁工作。相信在全社會共同努力下,長江將重現“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為中國夢提供堅實生態支撐,讓長江的生態、經濟、民生之福代代相傳。(通訊員 胡中游)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