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山徑賽開啟 “中國詩歌之鄉”全域旅游新路徑
宿松融媒訊 在安徽西南、長江北岸,有一座千年古邑——宿松。這里以詩歌為韻腳,以山水為篇章,正譜寫一曲文旅融合、因人而興的壯麗詩篇。作為安徽省首個“中國詩歌之鄉”,宿松近日舉辦的“中國詩歌之鄉”山徑賽,不僅是一場體育競技,更是擦亮“詩意山水 滋味宿松”農文旅品牌、探索全域旅游發展的生動實踐。

千年詩韻,鑄就文旅融合之魂
宿松與詩歌的緣分源遠流長。自西漢建縣以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陶淵明、李白、王安石、蘇東坡、陸游等文學巨匠先后在此駐足,留下了膾炙人口的佳作。李白“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的閑適與灑脫,正是在宿松的靈山秀水間孕育而生。
2008年,宿松被中國詩歌學會正式授予“中國詩歌之鄉”稱號。這份榮譽,既是對其深厚文化底蘊的認可,也為文旅產業發展注入了獨特的靈魂基因。
宿松沒有將詩歌束之高閣,而是讓它走進山水、融入生活。“中國詩歌之鄉”山徑賽便是這一理念的集中體現。賽事路線巧妙串聯詩意山水,讓參賽者在奔跑中穿越時空,與古人對話。腳步丈量的不只是距離,更是歷史的縱深與文化的厚度。這種將靜態文化遺產轉化為動態體驗的方式,使文化成為旅游的核心吸引力,讓旅游成為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
因人而興,激活全域旅游之本
全域旅游的核心在于“全域”與“全員”。宿松深諳“因人而興”之道,始終圍繞“人”的需求與參與展開。
以賽事聚人氣
山徑賽兼具挑戰與趣味,吸引了各地運動員、戶外愛好者及親友團參與,將小眾賽事轉化為大眾旅游消費場景。賽后,參賽者紛紛前往長江文化地標小孤山觀光,帶動了周邊景點客流。小孤山因陸游散文《過大孤山和小孤山》入選課本而成為“課本游”熱門打卡點,江灣近期出現的“微笑天使”江豚更吸引了大量攝影愛好者。賽事的引流效應,讓自然與人文價值得到雙重放大。
以文化潤人心
賽事期間,組委會安排詩歌創作體驗、地方美食品鑒、非遺展示等活動,讓游客全方位感受宿松魅力。文化學者蒙曼在“曼行安慶”之旅中,三次贊嘆宿松“山水皆詩眼”“文物會說話”“古今共回響”。游客在白崖寨感受元末古寨的滄桑,在紅二十七軍紀念館接受紅色洗禮。這種文化沉浸與情感共鳴,顯著提升了游客的滿意度與忠誠度。
以產業富民生
宿松將文旅融合發展作為富民工程,推動鄉村旅游、民宿經濟、文創產業等業態發展,鼓勵群眾參與旅游服務與經營。白崖寨山腳下的紅二十七軍紅色教育基地、沿途農家樂、特色農產品銷售點,都是旅游富民的生動案例。當居民成為旅游的參與者與受益者,便會形成“人人都是旅游形象,處處都是旅游環境”的良性循環。

多元賦能,擦亮特色文旅品牌
宿松發展全域旅游的優勢在于資源的多樣性與獨特性。除詩歌文化外,這里還有長江文化、紅色文化、戲曲文化等多張名片,以及石蓮洞國家森林公園等優質生態資源。
“詩歌+”戰略,宿松以“中國詩歌之鄉”為總攬,實施“詩歌+”融合戰略;詩歌+體育,打造山徑賽品牌;詩歌+生態,凸顯石蓮洞等景區的詩畫意境;詩歌+長江,提升小孤山文化內涵;詩歌+紅色,豐富白崖寨的教育意義。
融入區域發展大局,安徽省正推進全域旅游高質量發展,建設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安徽段)。宿松積極響應,借助山徑賽、臺球賽、路亞賽等品牌賽事,將自身發展融入國家和省級戰略,爭取更多政策與資源支持,提升在長三角乃至全國的知名度。
古今交融煥發活力,從元末白崖寨古堡,到近代紅色遺址,再到因《黑神話:悟空》取景走紅的“攀龍門”,宿松的歷史遺跡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古今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讓山水持續煥發新的生機。
詩意山水,引領高質量發展
宿松正沿著“詩徑融合、因人而興”的道路,構建以文化為魂、以人為中心的現代旅游生態。這場融合詩歌與山水的山徑賽,不僅展現了文化軟實力向產業硬支撐的轉化,也彰顯了宿松推動文旅深度融合、實現共建共享的戰略眼光。
如今的宿松,已超越傳統的景點羅列,成為一幅流動的詩畫長卷,讓詩意山水成為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融媒體記者 何招平 通訊員 史凌俊)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