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古村無案的“治理密碼”
宿松融媒訊 “連續三年零刑事案、零信訪件,今年以來零治安案,十個月僅接報6起求助類警情!”地處皖鄂邊界、與三鄉鎮接壤的宿松縣趾鳳鄉團林村,憑借這份硬核平安成績單,讓這座躋身中國傳統村落名錄、獲評安徽省森林村莊的古村落,成為鄉村治理的“皖西南樣板”。這座沉淀著240余年人文底蘊的古村,如何實現“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的長治久安?近日,筆者深入團林村探訪,解碼其以文化為根、共治為脈的治理密碼。

青瓦鱗次櫛比映溪流,古宅巍然矗立蘊家風。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家大屋內,“睦宗族、和鄉鄰、明禮讓、戒賭博”的木質禁賭牌與家風家訓牌匾,歷經兩個多世紀風雨仍墨色鮮亮。“這不是陳列的文物,是刻在村民心里的規矩。”團林村黨支部書記畢加華手指牌匾介紹,劉氏家風早已從家族傳承升華為全村共識,成為村民自治的“活準則”。此前劉家大屋修繕工程中,兩戶村民因宅基地邊界起爭執,施工被迫停滯。村“兩委”當即搬出“和鄉鄰、明禮讓”家訓,邀請退休教師、老村干部等鄉賢現場調解,最終雙方主動各退讓30厘米,達成“古宅保護優先”共識,讓修繕工程如期推進。如今,村里每逢鄰里糾紛,“先看家訓再說理”已成為村民的自覺行動。
暮色降臨,團山河兩岸的生態步道上熱鬧非凡。由趾鳳派出所民警、村“兩委”干部、鄉賢代表和網格員組成的“平安宣講隊”,正趁著村民休閑納涼的契機開展“微宣講”。“大爺,陌生電話說中獎轉賬,全是騙局!”“大姐,秋收秸稈還田既環保又增肥,可別亂燒!”這種“見縫插針”式的精準普法,每天在村口涼亭、文化廣場等場所輪番上演。通過把法律知識、安全常識轉化為方言土語,讓村民聽得懂、記得住,該村連續三年實現電信詐騙零發案、黃賭毒零警情,安全防范知曉率達100%。
鄉賢領銜的“調解生力軍”,是古村平安的重要守護者。年過八旬的退休干部陳中祜,退休20余年來始終堅守矛盾化解一線。在省級美麗鄉村示范點建設中,面對部分村民對宅基地調整的抵觸情緒,他帶領5名鄉賢組成“說理團”,逐戶上門用“明禮讓”的傳統理念講政策、算收益,最終說服12戶村民主動配合,確保項目提前2個月竣工驗收。“村里的事就是自家事,看著大家和睦相處,比啥都強。”陳中祜的話道出了鄉賢們的心聲。目前,該村50名黨員、16名村民組長全部化身網格員,構建起“組級排查、村級化解、鄉級兜底”的三級矛盾處置網絡,近年來重大項目推進中的17起糾紛均在始發階段化解。
“警村聯動是筑牢平安防線的關鍵一招。”趾鳳派出所所長李明介紹,趾鳳派出所在團林村創新推行“民警包村、村干聯警、網格聯動”機制,建立24小時應急響應通道,實現“警務下沉無死角、難題化解不隔夜”。社區民警入戶走訪發現獨居老人生活困難,立即聯動村干部協調助老服務;村干部處理土地流轉糾紛遇阻,民警10分鐘內抵達現場規范處置。今年以來,通過警村協作成功化解疑難糾紛8起,救助群眾4人次,治理效能較往年提升40%。
從家風家訓凝聚治理合力,到鄉賢網格織密平安防線,再到警村聯動筑牢安全根基,團林村構建起“文化引領、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鄉村治理新格局。這座大山深處的古村落,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平安是最大的民生”,為新時代傳統村落治理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實踐經驗。(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