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嶺中小學生走進博物館與歷史對話
宿松融媒訊 10月28日,秋日陽光正好。宿松縣興宇勞動教育綜合實踐基地組織許嶺鎮中心小學四、五年級的同學們走進宿松博物館,與沉睡的歷史和火熱的革命歲月進行了一場面對面的對話。對于大多數孩子來說,這是他們人生中第一次推開博物館厚重的大門。

一踏入靜謐的歷史文明展廳,孩子們驚訝、贊嘆聲不絕于耳。玻璃展柜內,從新石器時期的石斧、陶罐,到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一件件斑駁的文物靜靜陳列,無聲地訴說著宿松大地上千年的故事。
“老師,快看!這個罐子怎么是破的呀?”一位學生拉著帶隊老師的手,指著一件有裂紋的陶罐好奇地問。他的小腦袋里充滿了疑惑,一個“破罐子”為什么會被如此珍重地放在這里?
老師彎下腰,笑著解釋:“這可不是普通的破罐子。你看這些裂紋,是它在泥土里沉睡了幾千年留下的痕跡。對我們來說,它是我們研究古人生活的寶貴‘史書’。”
在另一側,一群孩子在玻璃展柜前盯著一件青銅器出了神:“這個綠色的鼎,古人真的用它煮飯嗎?”
博物館工作人員俯下身:“這是商周時期的青銅鼎,你看它的紋路,代表著古人對天地自然的理解。想象一下,兩千多年前,也許就在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上,有人用它舉行祭祀儀式。”
“兩千年……”學生們喃喃道,小手輕輕貼在玻璃上,仿佛要透過時光觸摸那段遙遠的歷史。

如果說歷史文明展廳充滿了“這是什么”的好奇,那么走進紅色革命展廳,氣氛則變得莊重起來。展墻上,黑白照片里的英雄們目光堅毅;展柜中,生銹的大刀、木質褐色的書箱、泛黃的遺稿,將那段烽火歲月拉回到孩子們眼前。

在一幅描繪中共宿松支部在天主堂成立的雕塑前,一個學生指著人物簡介牌,小聲問身旁的同學:“被反動派殺害,他們不害怕嗎?”
正當同學不知如何回答時,基地的輔導員走了過來說:“他們當然也會害怕,但他們有更害怕的事情——害怕我們的國家被侵略,害怕我們的后人不能過上和平、幸福的生活。正是因為他們的勇敢和犧牲,才有了我們今天能安心在教室里讀書的日子。”
孩子們聽著,若有所思地點點頭。在看到一件打著補丁的粗布軍裝時,學生們感慨道:“他們穿得這么破,還要打仗,真不容易。”一句樸素的“真不容易”,道出了孩子們內心最真實的震撼與敬意。
博物館之旅結束了,但有些種子已悄悄種下。正如帶隊老師所說:“當孩子們站在革命先烈用過的物品前,那種震撼是課堂上無法給予的。今天,他們不僅參觀了博物館,更是在心里建起了一座精神的博物館。”
對于鄉村的這些孩子們而言,這次走出校園的實踐課,不僅僅是一次課外活動,更是一次精神的啟蒙。博物館不再是書本上一個模糊的名詞,而是可以觸摸、可以感受、可以對話的“時空隧道”。那些古老的器物和英雄的故事,如同在他們心中播下的一顆顆種子,靜待未來生根發芽,長成對腳下這片土地更深沉的熱愛與責任。(通訊員 劉曉斌)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