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嶺法庭:從“法官追著調”到“當事人主動調”
宿松融媒訊 “曹法官,我想通了,就按您提的方案調解!真是麻煩您為我們的事費了這么多心?!苯眨匏煞ㄔ涸S嶺法庭內,一通來自原告小張的電話,為一起合同糾紛案件畫上了圓滿句號。這起案件的化解,正是許嶺法庭堅持“能調則調、應調盡調”,推動矛盾從“被動化解”轉向“主動解決”的生動縮影。
此前,許嶺法庭受理了小張與金某的合同糾紛案。曹法官庭前閱卷時發現,該案事實清晰、權責明確,具備調解基礎——雙方本是多年合作伙伴,爭議金額不大,若能促成調解,不僅能節省雙方訴訟成本,更能維系合作關系。
帶著這一思路,曹法官第一時間撥通被告金某電話,從案件事實、法律規定到雙方合作情誼,耐心釋法說理,建議通過調解化解矛盾。然而,原、被告初期對調解方案分歧較大,原告堅持盡快結清款項,被告則希望延長付款期限,首次溝通未能達成一致。
開庭前,曹法官并未放棄,轉而與原告訴訟代理人深入溝通,希望借助律師的專業視角,幫助原告理性看待訴求。在代理人的溝通協調下,原告主動提出“抹去零頭,被告分三個月付清”的方案。但此時被告金某缺席庭審,法官再次撥通其電話轉述方案,金某卻提出“分一年付清”的訴求,雙方在付款期限上再次陷入僵局。
為打破分歧,曹法官結合雙方實際情況,提出折中方案,一邊向原告分析判決后可能面臨的執行難題與往返訴訟的時間成本,一邊向被告強調按期履行的法律義務與合作信譽的重要性。庭審結束后,法官仍持續跟進,反復溝通調解的優勢,讓雙方逐漸放下對立情緒。
半小時后,原告小張主動致電法官,認可折中方案——他坦言,考慮到勝訴后的執行風險與路途奔波,調解確實是更優選擇??紤]到原、被告均在外地,法官立即啟用遠程調解設備,在第六法庭為雙方搭建線上溝通平臺。屏幕兩端,隨著調解協議的逐字確認與電子簽名的完成,原本劍拔弩張的雙方終于握手言和,甚至約定未來繼續合作,真正實現了“案結事了人和”。
這起案件的化解,并非個例。近年來,許嶺法庭始終以“優化審判質效、提升調解實效”為宗旨,將調解工作貫穿案件辦理全過程,對每起案件提前研判,制定調解預案。調解中注重“換位思考”,從當事人實際訴求出發,用通俗的語言解讀法律,用真誠的態度化解隔閡,讓當事人在調解中感受到司法的溫度與力度。
如今,“法官追著調”的被動場景在許嶺法庭逐漸減少,“當事人主動調”的良性互動日益增多。許嶺法庭用一次次成功的調解證明,司法不僅有法律的剛性尺度,更有化解矛盾的柔性智慧——通過耐心、細致地調解工作,既能高效解決糾紛,更能修復社會關系,讓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在每一起案件中實現有機統一。(通訊員 曹慶黨 汪芬)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