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融合文章 持續擦亮“詩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
宿松融媒訊 當博物館的漢服雅韻撞出文化流量,當松茲二十四首的腳手架撐起發展骨架,當白崖寨的雨霧賽道跑活體育經濟——宿松深化農文旅體商融合,讓“詩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愈發鮮活。在“打造全國全域旅游先行區”的征程中,如何讓文化活化不局限于單次活動、旅游項目不止于硬件建設、體育賽事不流于短期引流,真正實現深度協同,讓品牌影響力持續發酵、融合效益長效釋放?答案,正藏在宿松一場場深耕實踐的探索里。

“雙節”假期的宿松縣博物館,早已不是傳統印象中“高冷”的文物陳列地。古箏聲里,超1000人次漢服愛好者穿梭展廳,“月滿華裳?古韻中秋”漢服節讓文物與傳統節令撞出火花;博物館前的草坪婚禮,首次將公共文化空間融入現代生活儀式,近200名市民游客駐足送上祝福;連演多場的黃梅戲展演更吸引超2000人次戲迷,從垂髫孩童到銀發長者座無虛席——這場“文化盛宴”最終交出了累計接待觀眾4054人次、同比增長19.39%、單日最高客流破千的亮眼答卷,讓博物館一躍成為區域文旅新地標。
“我們就是要打破靜態展陳的局限,讓文化‘潮’起來、場館‘活’起來。”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從“漢服+音樂+場景”的沉浸式體驗,到“非遺黃梅戲進館”的在地文化傳承,再到“草坪婚禮”的空間功能創新,每一項設計都緊扣縣文旅體局“加強傳統文化活化利用、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的工作部署。
如果說博物館是宿松文旅的“軟實力”,那么松茲二十四首項目便是撐起發展的“硬支撐”。在二郎河流域和美鄉村示范帶的核心區域,這個總投資約3.6億元的項目正以“搶工期、提進度”的姿態向前推進——目前8棟主體已封頂,7棟主體施工與6棟基礎建設同步開展,更創新性地將外立面裝修、精裝修與主體工程并行,為后續運營提前鋪路。“不只是建房子,更是要把宿松的鄉村文化、歷史底蘊裝進項目里。”項目負責人郭青山的話,恰是對我縣“推動‘四老’變‘四新’、做好‘四場’文章”思路的實踐。

未來這里將建成集民宿、獨立餐廳、商務會議洽談于一體的文旅片區,既能承接博物館引流而來的文化游客,又能實現“農房變客房、田園變游園”的轉型,預計達產后年產值不低于2400萬元、新增300個就業崗位。
文化聚人氣,旅游筑基礎,體育則成為激活流量的“關鍵一環”10月19日,2025中國詩歌之鄉山徑賽(宿松白崖寨站)的鳴槍聲在雨霧中響起,500余名越野愛好者穿越“南國小長城”,賽道串聯起元朝古寨石墻、《黑神話:悟空》取景地“攀龍門”,讓跑者在運動中觸摸“中國詩歌之鄉”的千年文脈。

這場賽事的成功,離不開縣文旅體局“完善體育公共服務體系、高規格承辦賽事”的統籌保障。“賽道里有自然風光,還有文化故事,賽事組織也周到!”20公里云履組女子組冠軍崔秋雨的稱贊,道出了賽事的核心魅力。更可喜的是,參賽選手張煊三賽后直接定下行程:“要去小孤山看風景、吃宿松魚宴”,實現了“賽事流量”向“旅游消費”的有效轉化——這正是文旅體局“以賽事為紐帶,推動文體旅融合”的初衷,此前騰勃中式臺球職業聯賽總決賽等賽事的成功舉辦,也早已為宿松積累了“賽事+文旅”的成熟經驗。
“文化鑄魂、旅游筑基、體育引流,三者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賦能的有機整體。”縣文旅體局相關負責人在采訪中表示,下一步將圍繞經開區、高鐵新區、省際毗鄰示范區先行區、湖區、山區、城區六大板塊,加快推動“四老”變“四新”,做好“四場”文章,深化農文旅體商融合,加強新業態、新項目、新場景招引,大力發展平臺經濟、數字經濟,持續擦亮叫響“詩意山水 滋味宿松”品牌。(融媒體記者 劉正平)
責任編輯:陶秋月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