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樹坳”:羅漢尖下的紅色記憶
宿松融媒訊 大別山區的宿松羅漢尖,綿延數十公里,漫山遍野的松樹郁郁蔥蔥,宛如一片綠色的海洋。這里松樹品種繁多,有馬尾松、油松、白皮松等,當地許多自然山水的地名也都與“松”字相關,如松樹坪、松樹塢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松樹坳”。它坐落在羅漢尖東南山腰,位于宿松縣北浴鄉廖河村袁家山境內,是皖鄂兩省通衢的必經之地,東可達廖河下宿松,南可至柳坪通黃梅,西能上黃山卡子門奔龍井,北可經界嶺過蘄春。
“松樹坳”一帶松竹蒼翠,十字路口曾有一棵數百年的古樟,胸徑近兩米,樹冠如擎天巨蓋,為過往行人遮蔭避雨。可惜的是,這棵古樟在“大躍進”期間被砍伐用于提煉樟腦,如今原址上再生的香樟樹,胸圍已有一米多,樹下的茵茵草坪,依然是游客行人休閑聊天的好去處。
“松樹坳”不僅是自然風光優美的地方,更是一片紅色革命熱土,這里曾是紅軍的宿營地、新四軍的指揮所,上演了許多感人至深的革命故事。
“松樹坳”茶館:羅漢尖革命的搖籃
廖愛清(1913年11月-1989年11月),北浴鄉廖河村袁山人,三歲時因一場大病雙目失明,但他身體強健。成人后,經人介紹娶朱氏為妻,妻子體面賢惠。廖愛清一生靠種地為生,雖兩眼無光,但翻地、砍柴、擔柴挑糞等農活都十分熟練,其妻因裹腳,便協助他進行點播種子、澆糞、移苗等工作。
廖愛清成家后,在兄弟們的幫助下,于松樹坳的古樟樹旁搭了三間民用草棚。由于這里是交通要道,往來行人眾多,為了補貼家用,他在草棚里開設了一個茶館,附設小吃館。附近沒有水源,他需到600多米外的袁山水井取水,因生性只能右肩用力,他不管天晴下雨,都能一氣挑滿滿一擔水上山坳,上午將水缸灌滿,供當天使用,其妻則在家燒水煮茶、打理家務。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這座茅棚成為了紅軍、新四軍的聯絡點,廖愛清也成為了秘密聯絡員。他們約定了暗號,在門口掛斗笠表示有敵人動靜,什么都不掛則表示平安無事。廖愛清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無畏的勇氣,為羅漢尖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廖錦清:“松樹坳”上的革命先驅
廖錦清(1906年6月-1961年8月),是廖愛清的同胞哥哥。他聰明機靈、精明強干,為人正派,辦事果斷,具有一定的表達能力和組織能力。
1932年,袁家山地方臨時蘇維埃政府設于“松樹坳”的草棚里,廖錦清任主席,廖波濤(廖錦清堂弟)任秘書。這里曾舉行過百人大會,廖錦清在會上慷慨激昂地演說,向群眾講述窮人受窮的根源,指出只有跟著共產黨鬧革命,才能實現“耕者有其田”,擺脫受剝削受壓迫的命運。他的演說激發了群眾的革命熱情,使松樹坳成為了當地革命聚義與先進文化傳播的中心。
1935年冬,中共皖西特委領導下的大中華抗日救國軍在宿松羅漢尖成立,朱育祺任司令。周邊村莊紛紛建立鄉村工農民主政府和農民協會,廖錦清積極動員組織群眾,配合抗日救國軍,為部隊建崗所、扎營寨、遞情報、送軍糧、運傷員。由于表現突出,他被朱育祺司令任命為大中華抗日救國軍第三大隊第一中隊長。他還多次在“松樹坳”樟樹下舉行宣傳活動,鼓勵周邊熱血青年參加紅軍,在他的帶動下,羅漢尖山區的革命隊伍迅速發展壯大。
李培仁:“松樹坳”下的悲壯英雄
“松樹坳”的古樟樹下,曾是民眾聆聽黨的聲音、參與革命活動的重要場所,然而,這里也見證了一段悲壯的歷史。
1948年春,二區(陳漢區)區長李培仁,深入長溪山、廖河、羅漢山等地,發動群眾開展“打土豪、分浮財、分田地”的斗爭,在“松樹坳”古樟樹下安排布置土改工作,組織人員摸底、統計、丈量,忙得不亦樂乎。
劉鄧大軍撤離大別山后,1948年7月,國民黨宿松縣政府卷土重來,實行“五戶連坐”,“清鄉”“清剿”革命力量。李培仁堅定執行“區干不離區,鄉干不離鄉,村干不離村”的指示,堅守崗位。
7月的一天,李培仁在“松樹坳”古樟樹下組織秘密會議后,在返回陳漢溝的途中,因被人告密,遭到獵戶隊員廖某山等人的埋伏。廖某山為了立功受獎,伙同兩名幫手,將李培仁擒拿并送往縣城監獄。偽政府副縣長黃宣威親自主審,對李培仁嚴刑拷打、利誘欺騙,但他始終堅貞不屈。最終,黃宣威惱羞成怒,指使手下將李培仁押出城外,殘忍地剖腹剜心,李培仁壯烈犧牲。
“松樹坳”,這片充滿紅色記憶的土地,見證了革命先烈們的英勇奮斗與無私奉獻。如今,袁山、蕨箕塢、鵝坡等地的民眾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在香樟樹下新建了休閑廣場,宿松縣人民政府也在香樟樹上掛起了“皖鄂邊區工農民主政府”紀念牌,激勵后人賡續紅色血脈,傳承紅色基因,不忘來時路,奮進新征程。
附李培仁簡介:山西長治市襄垣縣虒亭鎮種家嶺村人,1917年出生,早年在山西長治師范讀書,受進步青年影響,參加了“山西青年抗日決死隊”等抗日武裝組織,后加入晉冀魯豫野戰軍第三縱隊,成為中共黨員。1947年10月,隨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來到宿松縣,部隊離開后,他留在宿松開展解放區工作,1947年12月,任宿松一區長,1948年1月,任宿松二區區長(陳漢區),1948年7月,被敵人殺害于宿松縣城西門,后被當地群眾卷席埋葬在縣城西。(通訊員 陳小中 彭廣福)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