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為媒促研討 深耕素養共成長
宿松二中舉行語文組公開課展示活動
宿松融媒訊 為深化課堂教學研究,加強教師間教學經驗交流,切實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授課能力,9月19日上午,宿松二中語文組公開課如期舉行。唐依瑩、汪唐妹兩位青年教師先后執教。校領導、相關處室負責人、語文組全體教師及其他教研組部分老師全程參與聽課與研討,共同搭建了一場聚焦語文核心素養、兼具深度與溫度的教研交流平臺。
聚焦文本深解讀,挖掘詩歌生命哲思
唐依瑩老師以《〈俄日朵雪峰之側〉的生命哲學》為授課課題,構建了“直觀導入—問題驅動—合作探究”的課堂模式。課堂伊始,她通過展示實景圖片,引導學生直觀感受詩歌中的自然場景,快速代入文本情境;隨后以“‘之巔’與‘之側’的選擇有何深意?”“‘蜘蛛’意象為何能升華主旨?”等問題為線索,搭建層層遞進的問題鏈,帶領學生由淺入深品味語言、探尋主旨。

為強化學生審美鑒賞與批判性思維,唐依瑩老師組織小組合作探究,結合情景再現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分析“默享著這大自然賜予的快慰”所蘊含的復雜生命體驗。整堂課流程流暢、互動高效,學生思維活躍、發言積極,充分展現了教師對文本的深度解讀能力與對課堂節奏的精準把控能力。
立足對比巧分析,解析詩歌主題差異
汪唐妹老師以《〈致云雀〉與〈詠水仙〉對比閱讀》為題,憑借嚴謹的教學邏輯與深入淺出的講解,為師生呈現了一堂注重思維訓練的語文課。授課中,她以文本細節為切入點,聚焦兩首詩歌的核心意象——“水仙花”與“云雀”,通過對比賞析的方式,引導學生梳理“水仙花”所承載的“精神慰藉”內涵以及“云雀”象征的“精神喚醒”意義,進而明確兩首詩歌“避世”與“入世”的主題差異。

同時,汪唐妹老師巧妙運用多媒體資源,補充雪萊、華茲華斯的生平簡介與創作背景,幫助學生結合時代語境理解詩歌情感,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也激發了他們對文學作品與社會現實關聯的思考,生動詮釋了語文課堂“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教學理念。
聚力研討共提升,凝聚教學智慧促發展
公開課展示結束后,語文組全體教師在學校會議室召開專題研討會議。研討中,參會教師圍繞兩堂課的教學目標達成度、教學環節設計、核心素養落實等方面展開深入交流,一致認為兩位教師的課堂均實現了“目標明確、重點突出、方法得當”的教學效果,尤其在引導學生深度閱讀、培養思維能力上的探索具有借鑒意義。同時,針對“如何進一步優化教學過渡環節”“怎樣更好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兼顧不同層次學習需求”等問題,大家坦誠分享建議,形成了多條可落地的教學改進思路。

此次語文組公開課活動,不僅為青年教師提供了展示自我、錘煉能力的平臺,更通過“授課+研討”的模式,促進了語文組教師間的專業交流與共同成長,為學校后續語文教學質量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通訊員 黃潔)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