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縣第二中學開展 “訂單式” 教研暨名師送教活動
宿松融媒訊 為深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高效教學模式實踐,貫徹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師專業素養與教學能力,11月11日,宿松縣2025年高中語文“訂單式”教研暨名師送教活動在宿松縣第二中學成功舉辦。此項活動由宿松縣教育局主辦,宿松二中承辦。縣教育局領導、全縣普通高中部分學校相關負責人及各高中語文骨干教師代表近80人齊聚一堂,共話教學改革,共謀育人新策,為縣域高中語文教學高質量發展凝聚智慧力量。

活動伊始,宿松縣第二中學唐依瑩老師以《聲聲慢》為課題帶來展示課,圍繞“窗”的意象,循著“賞窗外景——探窗內影——思‘臨窗’文化”的思路層層遞進,巧妙引導學生感悟詞作意境與文化內涵。隨后,程集中學胡傳梅老師以“同課異構”形式作示范交流。胡老師通過對比分析深入解讀詞人情感世界,助力學生精準掌握詞中意象的運用規律與象征意義。兩堂課后,在校長金志民的精彩致辭后,教研處主任汪永智主持評課研討、經驗交流活動。各校教師代表圍繞教學設計創新性、難點突破有效性、核心素養落地路徑等問題展開熱烈交流,在思想碰撞中凝聚教學共識。

接下來,宿松中學戴鳳剛老師帶來《從“標準”到“課堂”:學業質量導向下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探索》專題分享,他從“經驗教學”向“依標教學”的轉型需求切入,剖析高中語文“依標教學”落地的三大困境,提出破局邏輯,并以《聲聲慢》為例,分享依標教學的四維實踐路徑,為教師將教學標準轉化為課堂實效提供了可行性的操作方案。

專題講座結束后,由副校長吳陳飛主持縣教育局領導專題分享及總結發言活動。首先,縣教研室主任吳朝暉結合活動內容、其30余年從教經歷、縣域高中教研實際作專題分享。吳朝暉指出,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縣域教學質量提升之路道阻且長,同時給出三大破局方向:一是打造文化浸潤的研究型校園,激發教師研究熱情;二是堅持機制建設與教師賦能并行,為教學改革保駕護航;三是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為高效課堂注入新動能。此外,他結合自身從教經驗,對校長、教師提出具體要求,強調深耕教學、潛心研究是提升教學質量的根本。

最后,縣教育局黨委委員鄭振家總結發言。他在充分肯定本次活動對縣域語文教學改革的推動作用后,直面當前縣域教育三大突出問題:尖子生培養“尖子不尖”、學生“學科跛腿”、教研“懸浮化”。針對這些問題,他提出破解的“三把鑰匙”:堅持深度教學,要求教師摒棄淺層化、碎片化教學,聚焦知識本質與思維能力培養,夯實課堂育人主陣地;強化標準引領,推動教師精準對標新課程標準與學業質量要求,讓教學目標更清晰、教學路徑更科學;堅守教育情懷與使命,提醒教師不忘育人初心,以責任感與愛心呵護學生成長。同時,鄭振家對后續縣域教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加快配齊配強教研室專業隊伍,為教研工作提供堅實人才支撐;校長要主動俯下身子深入教學一線,傾聽教師需求,搭建更多教師交流學習、展示才華的平臺;各學校要立足自身辦學特色與資源優勢,避免同質化發展,探索差異化、高質量的辦學之路,最終形成縣域教育百花齊放、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此次“訂單式”教研暨名師送教活動,以“課堂實踐—研討交流—專題引領—總結部署”為脈絡,不僅為全縣語文教師搭建了交流提升平臺,更通過領導點撥與專家引領,明確了新課程改革下縣域高中語文教學的方向與路徑?;顒訉⑼苿铀匏煽h高中語文教學從“經驗驅動”向“標準引領”轉型,助力教師成長與教學質量提升,為縣域教育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通訊員 唐依瑩 胡向飛)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