隘口鄉隘口村:菌棒自產啟新程 “菌糧共舞”繪新篇
宿松融媒訊 時值立冬,萬物收藏。在隘口鄉隘口村的菌菇種植基地里,卻依然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忙碌景象。陽光下,一朵朵肥厚飽滿的黑木耳正享受著“日光浴”,進行自然風干;不遠處,一座座整齊排列的羊肚菌種植小棚已然搭建完畢,靜待菌種孕育。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正生動訴說著隘口村菌菇產業越發紅火、越做越強的奮進故事。

“嬢嬢,今年村里種的木耳品質怎么樣?”選調生侯震在基地里,關切地詢問正在嫻熟采摘木耳的村民。村民臉上洋溢著收獲的喜悅回答道:“今年的木耳比去年的品質更好,更厚實,吃起來口感肯定也會更棒!”這樸實的言語,道出了對豐收的滿意與自豪。今年隘口村菌菇種植基地共種植了超過5萬棒木耳。尤為值得一提的是,這批長勢喜人的木耳,所使用的菌棒全部產自本村新建的隘口食用菌制棒廠,是該廠成功投產的首批產品。此次木耳的豐收,不僅標志著本土菌棒種植取得了圓滿成功,更意味著隘口村在構建“菌棒制作+木耳種植+初加工”的完整產業鏈條上邁出了至關重要的一步,產業雛形已現。這一模式顯著增強了村集體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據測算,使用自產菌棒相較于以往從外地采購,每個菌棒成本能節約近一元,種植成本得到了有效控制。

與此同時,隘口村在探索“菌糧輪作”的創新道路上也在持續深耕。今年是隘口村實行水稻田輪種羊肚菌模式的第二年。去年,通過利用農閑田資源,創新嘗試羊肚菌種植,取得了畝產700斤的亮眼成績。今年,隘口村在總結去年經驗的基礎上精準發力,針對首次種植中出現的問題進行了優化改進,例如科學調整棚口朝向和小棚間距;同時,秉持節約循環理念,對去年搭建小棚的鋼架、噴水設備和薄膜等材料進行二次利用,繼續搭建了100個羊肚菌小棚,實現了降本增效。此外,駐村工作隊還積極對接外部智力資源,特邀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的技術專家深入田間地頭,就羊肚菌的播種、溫濕度精準控制、光照調節等大棚管理關鍵技術進行現場指導,為羊肚菌的穩產高產提供了堅實的技術支撐。
從菌棒依賴外地采購到實現自主生產,從傳統的多年輪作土地到創新的“菌糧共舞”高效模式,隘口鄉隘口村正以一股拼搏進取、銳意創新的精神,在希望的田野上,奮力描繪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畫卷。(通訊員 侯震)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