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郎鎮:三維發力提升黨員教育質效
宿松融媒訊 近年來,二郎鎮深入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錨定農村基層黨員教育“精準化、常態化、實效化”目標,通過體系筑基、內容煥新、實踐賦能三維發力,構建“學思用貫通、知信行統一”的黨員教育新格局,為鄉村振興與基層治理注入強勁紅色動能。
聚焦體系構建,夯實“全鏈條保障”硬支撐。堅持系統思維謀布局,以標準化建設破解農村黨員教育“碎片化”難題,推動黨員教育工作常態長效發展。陣地矩陣立體化,實現全域覆蓋。依托鎮黨校主陣地核心作用,整合“黨支部組織生活共享陣地”“新時代文明大講堂”等資源,嚴格按照“六有”標準規范升級,同步激活9個遠程教育站點功能,構建起“黨校主陣地+實踐教學點+遠程教育終端”的立體化培訓網絡。明確鎮黨委統籌管理責任,將陣地建設與運轉效能納入基層黨建重點考核,實現陣地管理“有人抓、有章管、有效用”。運行機制精準化,兼顧群體差異。立足黨員年齡、崗位、文化程度等差異,建立“5年一周期”分級分類培訓體系,鎮級層面聚焦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和“兩委”班子成員開展全員輪訓,村級黨組織承擔其他黨員兜底培訓責任,確保2028年底實現全員培訓無死角。推行“預學先行、集學升華、研學互鑒”三階學習法,通過每月下發學習“提示單”、建立14個微信交流群等舉措,實現黨員學習“叫醒服務”全覆蓋。保障措施專業化,提升教育質效。組建由鎮領導班子成員、優秀黨組織書記、行業骨干構成的“鎮級先鋒師資庫”,實行定期評估、動態調整機制,其中鎮領導班子成員年均授課4次,已覆蓋黨員2000余人次。建立“需求收集—課程開發—效果反饋”閉環體系,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精準對接黨員需求,動態優化培訓安排,實現教育供給與黨員需求同頻共振。
聚焦內容創新,激活“多元化供給”新活力。緊扣農村黨員認知特點,以“理論+特色+實用”的內容體系破解“學得悶、用不上”難題,讓黨員教育“有滋有味”。課程設置分層化,兼顧共性和個性。始終把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將黨的二十大精神及二十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等核心內容納入黨員季度培訓班、青年干部培訓班等主體班次,筑牢黨員思想根基。創新開發“紅色影視課程庫”,精選《志愿軍》《長津湖》等經典影片,結合“紅色影視播放季”開展特色教學40余場,讓紅色基因融入血脈。建立黨員“點單選課”機制,針對性開設鄉村振興、矛盾調解、產業發展等實用課程,實現“共性內容全覆蓋、個性需求精準補”。傳播形式融合化,打破時空限制。構建“線上+線下”雙軌教學模式,線上打造智慧課堂,依托省市縣黨建公眾號推送政策解讀、學習資料等400余條,開設“微黨課”“云課堂”,讓黨員隨時隨地學;線下推行“課堂+基地+村組”實訓模式,組建黨員志愿服務隊開展“方言課堂”40余次,將政策講解從會議室搬到田間地頭、村民院落,用“家常話”解讀“大政策”,讓理論學習更接地氣、更入人心。體驗教學場景化,深化學習感悟。深挖本地特色資源,打造“行走的黨課”實踐路線,組織黨員赴附近革命遺址開展“重溫入黨誓詞、追憶革命先烈”主題活動4場,讓黨員在歷史場景中感悟初心使命。依托“金波調解室”“毗鄰黨建合事點”開展“模擬議事”“糾紛調解實戰”等情景教學8次,邀請老干部、老黨員現場示范,讓黨員在沉浸式體驗中提升履職能力。結合“我在二郎種油茶”等特色活動,開設田間實訓課,讓黨員在實踐操作中掌握實用技能。
聚焦實踐轉化,彰顯“學用合一”真成效。堅持以實踐檢驗教育成效,引導黨員將學習成果轉化為服務群眾、推動發展的實際行動,讓黨旗在一線高高飄揚。在鄉村振興中顯擔當。依托實踐教學點開展產業技能培訓,組織黨員深入田間地頭、村辦企業車間學習實用技術,帶動群眾參與特色產業發展。設立黨員先鋒崗23個,組織黨員在道路硬化、水利設施修繕等30余項民生工程中帶頭攻堅,累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46個。在基層治理中見作為。以“黨員分類管理”為抓手,為400余名無職黨員精準設崗定責,覆蓋經濟發展、村務監督、公共服務等8大類崗位。推動黨員主動認領網格責任,在政策宣傳、人居環境整治中沖鋒在前,成功化解鄰里矛盾糾紛57起,服務群眾5100余人次,實現“小事不出網格、大事不出村鎮”。在文明實踐中樹形象。以黨員為核心力量,切實當好新風“倡導人”。組建“黨員文明先鋒隊”12支,聚焦移風易俗、敬老愛親、環境整治等重點領域開展志愿服務,年均組織“清潔家園”“鄰里互助”等主題活動60余場,在傳統節日期間,黨員骨干更主動牽頭組織“粽享端午,情暖二郎”“慶國慶?享健身”等群眾互動活動9場,覆蓋群眾4000余人,以節日為紐帶拉近黨群距離,讓文明服務更具溫度。推行“黨員示范戶”掛牌制度,選出孝老愛親、誠實守信、美麗庭院等類型示范戶45戶,通過“黨員帶群眾、一戶帶一片”的輻射效應,將黨員作用發揮融入文明建設全過程,推動形成“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的文明新風,既彰顯了黨員教育的實踐成效,更為基層治理提質、鄉村振興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通訊員 余潔)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