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鎮:高梁紅滿天 糧農笑開顏
宿松融媒訊 秋收時節,迎來高粱豐收,沉甸甸的高粱穗低垂著,火紅一片,復興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正全力開展機收工作,為高粱順利歸倉提速增效。

近日,在同興村高粱種植基地,連綿成片的高粱穗子在微風下輕輕搖曳,只見農機手們熟練地駕駛著聯合收割機,所到之處,高粱穗被快速“吞”入機器,脫粒后的高粱籽從機器后端傾瀉而出,裝入一旁的運糧車,儼然一幅壯美的豐收畫卷。
正站在田間地頭,種植大戶王平和看著自家地里的高粱,笑得合不攏嘴。“今天,我安排了5臺收割機同時進行收割,一臺收割機一天可以收20畝左右,種植的700余畝高粱幾天就能收割完。”王平和開心地說道。

“現在我們都是采用現代化農業模式,高粱實現了播種、植保、收割的全過程機械化,種植、管理、收割也都是雇傭的本地村民,經過精心管護,畝均產量達到了800斤左右,按現在烘干糧收購價每斤1.8元計算,全鎮3.2萬畝高粱產值在4800萬元左右。”復興鎮農業農村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說。
得益于高標準農田建設,全鎮土地宜機化率達到90%以上,為高粱生產機械化作業、規模化生產創造了有利條件。“用收割機10多分鐘就可以收1畝地,比以前快多了。”看著來回穿梭的收割機,種植高粱多年的村民楊東求贊嘆不已,深感農業機械化發展帶來的便利。
高粱豐收的背后,不僅有機械的高效助力,也離不開產業鏈條的堅實保障。近年來,復興鎮積極采取“訂單高粱”生產模式,通過產銷對接方式,有力解決了種植戶產量不高、銷路不暢的問題,實現了以銷定產、以銷促產,種植戶干著放心、有保障,企業也能連續不斷生產、銷售,解決貨源不足的煩惱,形成一個產業鏈條,讓農業生產邁入了良性循環。
在高粱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復興鎮還鼓勵并引導農民調整種植結構,探索出了“農戶+農戶”“企業+村集體+農戶”等多種帶動模式,鎮內高粱種植產業蓬勃發展,種植面積日益擴大,現已成為群眾增收致富新渠道,10個村(社區)集體經濟逐步壯大,多元化產業新格局正逐步形成。
下一步,復興鎮將繼續做好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傳統農業經營理念,引導群眾走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發展道路,大力發展高粱種植。不斷引進“訂單農業”,發展訂單種植,用好高標農田,確保“建成一畝、見效一畝、管好一畝”,長期持續發揮高標準農田建設的綜合效益,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通訊員 龔金石)
責任編輯: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