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塌鄉三措并舉筑牢森林防火安全防線
宿松融媒訊 為切實守護轄區森林資源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河塌鄉人民政府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原則,構建起“隊伍筑基、隱患清零、實戰提能”的森林防火工作體系,通過層層壓實責任、環環緊扣措施,織密全方位、立體化的森林安全防護網。
優化隊伍配置,夯實管護根基。護林員隊伍是森林防火的“第一道防線”,其專業素質與隊伍穩定性直接關系到火情監測預警的效能。2025-2026年度護林員調整工作已全面完成,河塌鄉按照“按需設崗、人崗匹配”原則,優化“鄉聘村用”管理機制,將原有32個網格整合為25個,實現“一格一人、全域覆蓋”。此次調整嚴格執行申報、審核、公示全流程規范,新聘12名熟悉地形、責任心強的青壯年加入護林隊伍,護林員平均年齡降至48歲,黨員與退伍軍人占比提升至35%。為提升履職能力,鄉林業站組織開展了崗前培訓,內容涵蓋森林防火法規、巡護系統操作、火情初期處置等,采用“實例教學+現場實操”模式,幫助護林員快速掌握技能。同時,建立“分期薪酬+績效考核”機制,將人均年補助提高至2.1萬元,并統一購買意外傷害保險,有效激發隊伍履職活力。這支經過“優化升級”的護林隊伍,為后續隱患排查、火情處置等工作提供了堅實的人力保障。

聚焦關鍵隱患,構建阻隔屏障。在夯實人員管護基礎上,河塌鄉進一步聚焦特高壓線路通道、林區邊界等火災高發區域,以“源頭治理”為思路,推進隱患清除與防火屏障建設。針對轄區內3條特高壓線路通道存在的安全隱患,鄉政府聯合供電部門開展專項清障行動,重點對沿線15公里范圍內的高桿樹木與雜草進行集中清理,累計處置樹障236處、清除易燃物8.2噸,從根本上降低了因線路放電引發火災的風險。在清障工作基礎上,同步推進森林防火帶建設,結合地形特點采取“生物阻隔+工程阻隔”相結合模式,在林區與村莊、線路通道銜接處開辟寬10—15米的防火帶,累計完成建設長度7.8公里。為實現長效管護,鄉政府與沿線村委會簽訂管護協議,明確專人定期維護,并計劃在防火帶周邊種植油茶等低矮經濟作物,既防范火災蔓延,又增加群眾收益,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硬件設施的完善,與護林員日常巡查形成“人防+物防”聯動,進一步提升了森林防火工作的主動性和前瞻性。
開展實戰演練提升應急能力。完善的隊伍與硬件保障,最終需通過實戰檢驗與提升,方能在火情突發時真正發揮作用。近日,河塌鄉以“護林員巡查發現火情”為模擬場景,在紅光村林區組織開展森林防火應急演練,鄉消防中隊、護林員隊伍、村干部及群眾志愿者共80余人參與,全面檢驗“發現——上報——處置——收尾”的應急響應流程。演練中,鄉指揮部接報后立即啟動三級響應,迅速調度火情勘察組、撲火行動組等5支隊伍集結處置。現場采用“圍打結合、分段清除”戰術,隊員們熟練運用風力滅火機、高壓水槍等裝備撲滅明火,隨后對火場進行地毯式排查,徹底清理余火。演練還增設了傷員急救、物資調配等實戰環節,全程銜接順暢、處置高效。演練結束后,專業人員對裝備操作、戰術運用等進行點評指導,進一步規范應急處置流程。
此次演練不僅提升了護林員、消防隊伍與群眾志愿者的協同作戰能力,更將前期隊伍建設與隱患治理的成果轉化為實際應急能力,為轄區森林防火安全加上“雙保險”。(通訊員 程浩)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