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亭鎮:古老鄉音回蕩秋夜 非遺魅力浸潤民心
宿松融媒訊 為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推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聯合宿松縣黃梅戲劇院,于11月13日晚上六點半在涼亭社區萬通廣場成功舉辦“文南詞”專場演出。近三百年的鄉音古韻響徹廣場,為居民們帶來了一場浸潤心靈的傳統文化盛宴。

作為根植于皖鄂贛三省交界沃土的傳統戲劇瑰寶,文南詞又名“文詞腔”,因“文詞”與“南詞”聲腔交融得名,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有戲曲“活化石”之稱。其源于漁鼓小調,清中葉與宿松燈會歌舞、斷絲弦鑼鼓融合,從街頭賣唱發展為完整舞臺藝術,既滋養了黃梅戲,更以親民題材與質樸風格,深植當地生活記憶與價值取向。
演出由縣黃梅戲劇院精心編排,盡顯文南詞魅力:男腔高亢如松風,女腔委婉似流水,二胡與斷絲弦鑼鼓交織,《云樓會》《賣茅柴》等經典輪番上演。演員以細膩唱腔與生動身段,將民間傳說的浪漫、生活場景的質樸演繹得淋漓盡致,既存“單曲疊韻”古味,又顯板腔體張力,完美詮釋“脆甜圓潤”精髓。臺下觀眾沉醉其中,掌聲喝彩不斷,有老人感慨:“好久沒聽這么地道的文南詞,像回了小時候!”
作為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陣地,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始終以“文化惠民、以文化人”為己任,此次文南詞專場演出正是實踐所推動非遺文化走進群眾生活的生動實踐。從農家書屋的非遺書籍陳列,到節日里的傳統民俗活動,實踐所一直致力于搭建傳統文化與群眾之間的橋梁。而文南詞中蘊含的“移風易俗”“家國情懷”等精神內核,與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內涵高度契合,昨夜的演出不僅讓居民們過足了“戲癮”,更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了社區文明風尚,讓非遺文化在歡聲笑語中實現了活態傳承。
昨夜的萬通廣場,燈光璀璨、曲韻悠長;今夜的涼亭社區,文化記憶仍在延續。未來,涼亭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將繼續攜手專業院團,開展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傳統文化活動,讓非遺古韻常伴群眾左右,為文化傳承注入源源不斷的民生力量。(通訊員 吳沁 陳張榮)
責任編輯:李晨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