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打底 產業賦能 雨嶺村繪就和美鄉村新圖景
宿松融媒訊 近年來,許嶺鎮雨嶺村錨定“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目標,以生態整治擦亮鄉村底色,以特色產業激活振興動能,以文明建設凝聚民心力量,成功從昔日“臟亂差”村莊蛻變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生態振興試點村,用實干繪就出一幅村民幸福、鄉村繁榮的和美畫卷。

日前,走進許嶺鎮雨嶺村,只見庭院整潔有序,主干道路綠植成蔭,鮮艷的墻繪點綴其間,文化廣場上村民悠然休憩,一幅“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風文明”的和美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作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省級生態振興試點村,雨嶺村以生態整治為基礎,以產業振興為核心,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蝶變之路。

生態振興是和美鄉村的底色。曾經的雨嶺村,房前屋后雜物堆積、溝渠內漂浮垃圾、家禽散養污染環境等問題突出,衛生保潔不到位、垃圾清運不及時更是常態,不僅破壞村莊顏值,更直接影響村民生活質量。
“以前家家戶戶門口堆柴火,放垃圾,很不好。”村民王曉琪的回憶,道出了對村莊曾經的“不滿”。
為徹底改變現狀,2024年底,雨嶺村支村兩委依托全國“一村一品”獼猴桃種植基地,投資200多萬元,融合何田徽派古韻、范榜生態智慧與殷屋農耕風情,打造出獨具魅力的雨嶺行政村龍山省級中心村,讓生態成為鄉村振興的鮮明底色。
產業興旺是鄉村發展的根基。雨嶺村立足資源稟賦,構建“特色種植+生態產業”多元格局。在460余畝獼猴桃基地里,智能滴灌系統精準灌溉,生物防控技術保障綠色品質,今年產量達18萬公斤,帶動100余人穩定就業,為村集體經濟增收超20萬元。
“我們這兒有獼猴桃基地,不用外出務工,一年能賺幾萬塊,還能照顧小孩和老人。”村民劉菊梅的話,道出了產業發展給村民生活帶來的實惠。
鄉風文明則是和美鄉村的靈魂。雨嶺村在改善人居環境、發展特色產業的同時,堅持“規劃先行、因地制宜”,不搞大拆大建,通過優化村莊布局、完善公共設施、開展文明實踐,讓村民住得舒心、過得開心。
“現在村里搞得很氣派,廣場干凈整潔,晚上吃完晚飯來聊聊天、散散步,日子過得紅火,掙錢的路子也多了。”村民黃銀得的感慨,正是鄉風文明建設成果的生動寫照。

“雨嶺村的蛻變,關鍵是找準了生態與產業的結合點。我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通過環境整治打基礎,依托本土資源發展特色產業,讓村民既能享受宜居環境,又能實現就近增收。”雨嶺村黨總支副書記、村委會副主任張明亮總結道。
如今,看著整潔優美的村莊環境、蓬勃發展的特色產業、鄰里和睦的文明新風,雨嶺村村民的幸福感、獲得感持續提升。從曾經的“臟亂差”到如今的“美富康”,雨嶺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和美鄉村的深刻內涵。
談及未來規劃,張明亮表示:“龍山中心村作為第二省級中心村,總投資達238萬元。下一步,村里將繼續擴大特色產業規模,完善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推進和美鄉村省級中心村建設,新增休閑步道和親子采摘區等設施,讓生態效益更好轉化為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讓和美鄉村建設成果更多惠及村民。”(融媒體記者 張曉珍)
責任編輯:陶秋月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