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頭鄉:深耕黨校“四篇文章” 激活農村黨員教育“一池春水”
宿松融媒訊 近年來,洲頭鄉高位謀劃黨員教育培訓工作,以鄉鎮黨校建設為抓手,在“機制、內容、形式、師資”上精準發力,將教育培養觸角延伸至基層一線,著力把鄉鎮黨校打造成黨員理論學習的“主陣地”、黨性錘煉的“大熔爐”、思政培育的“新搖籃”,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紅色動能。

一是“資源整合”筑堡壘,教學陣地全域覆蓋。
打破陣地壁壘,錨定“有組織機構、有場地設施、有師資隊伍、有培訓計劃、有管理制度、有經費保障”的“六有”標準,全力推進鄉鎮黨校標準化建設。構建“1+N”全域教學網絡,以鄉黨校為核心樞紐,輻射串聯15個村級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所)、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等教學點,實現優質資源互聯互通、全域覆蓋,讓農村黨員“家門口就能上黨校”。依托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現場教學點核心優勢,將全國旅游重點村金壩村、省級中心村下夾村、“涇洲渡”民宿等特色點位“串珠成鏈”,深度挖掘鄉村振興實踐資源,設計4條涵蓋農事體驗、特色文旅的精品教學線路,累計開展現場教學8場次,吸引800余名黨員參與學習。
二是“師資保障”強內核,教學質量穩步提升。
秉持“外聘內選、專兼結合”原則,整合縣、鄉、村三級優質人才資源,打造動態更新的多元化師資庫。一方面,主動對接縣委黨校講師、縣組織部、農業農村局等單位業務骨干,開展“送教到鄉”活動,為黨員輸送前沿理論、政策解讀和先進技術;另一方面,盤活本土人才存量,吸納鄉黨委領導班子成員、優秀村支書、先進模范、退休干部及“土專家”“田秀才”等36人入庫,按需動態調整師資配置,形成“專業骨干+本土能人”的雙輪驅動教學格局,讓課程既“接天線”又“接地氣”。

三是“形式創新”提興趣,學習熱情持續高漲。
堅持需求導向,通過問卷調查、座談交流等方式摸清黨員學習訴求,建立“需求收集-課程研發-精準配送”的定制化培訓機制,開設產業發展、生態保護、農業技術等實用性強的特色課程。創新推行“理論+政策+現場”三維培訓模式,邀請鄉內農業技術專家開設“田間課堂”8次,把講臺搬到地頭、把技術送到手邊,讓黨員在實踐操作中“學思悟”、在互動交流中“知信行”。針對農村黨員白天忙于農事的實際,開設“鄉村夜校”特色班次,鄉黨政班子成員每月至少1次利用周末或“八小時外”時間,深入夜校與黨員群眾面對面宣講政策、傾聽訴求、現場辦公,既破解了“工學矛盾”,又拉近了干群距離,推動黨的方針政策在基層落地生根。
四是“學用結合”求實效,成果轉化見行見效。
聚焦“學有所思、用有所成”,推動黨員教育從“課堂”走向“現場”、從“理論”走向“實踐”。組織離退休黨員、青年黨員以“鄉音土話”開展黨的創新理論宣講15場次,參與土地延包、醫保政策、安全生產等專題宣講10余場,成功調解鄰里矛盾12起,讓黨員成為政策宣傳員、矛盾調解員。依托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設立黨員先鋒崗,以“我為群眾辦實事”為載體,收集基礎設施、民生保障、環境整治等方面意見建議100余條,辦結群眾急難愁盼問題80余件。建立教育成果交流機制,定期舉辦“屋場會”“經驗分享會”,推廣優秀黨員在產業發展、基層治理中的好做法、好經驗,培育選樹一批先進典型和產業示范基地,以點帶面激發黨員干事創業熱情,為鄉村全面振興凝聚強大合力。(通訊員 洪利君)
責任編輯:陶秋月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