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頭鄉:秸稈“多級變身”串起生態富民鏈
宿松融媒訊 秋收后的洲頭鄉田野間,一幅別樣的豐收圖景正徐徐展開。多臺秸稈離田打包機與運輸車組成的“黃金作業隊”在農田里穿梭,拖拉機牽引著打捆機駛過,散落的秸稈瞬間被壓縮成緊實的圓柱形草卷,隨后被轉運車直接拉往加工點,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奏響了秸稈綜合利用的“豐收續章”。

在泗洲村西富家庭農場700余畝的水稻田里,水稻收割后秸稈離田作業正在同步開展,機械化打包壓縮成捆的草卷被一車車運出。“水稻收割后的秸稈量較大,現在收割完馬上就能打捆離田,不用為處理秸稈而發愁。”正在田邊協助轉運秸稈的農場負責人夏西富,看著滿載秸稈的運輸車,臉上滿是笑意。
在眾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生產車間內,另一番忙碌景象同樣火熱。一捆捆新鮮秸稈經過傳送帶送入粉碎機,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秸稈被粉碎成細小的纖維狀物料,再經過壓縮、發酵等多道工序后,搖身一變成為色澤金黃、營養豐富的牛羊飼料。“我們生產的秸稈飼料蛋白質含量高,耐儲存,養殖企業都搶著要,今年已經簽了5000多噸的訂單。”公司業務負責人許艷春指著倉庫里碼放整齊的飼料包介紹道,“每年光收購農戶秸稈就要花100多萬元,周邊1000多農戶跟著受益,既解決了秸稈處理難題,又為企業拓展了穩定銷路,這是實實在在的雙贏。”

秸稈的“旅程”并未止步于飼料加工。在小瓜村的大豆種植基地,村民們正操作著旋耕機和翻地機,將收割大豆后留下的秸稈就地粉碎,深翻入土。“秸稈還田有講究,深度要夠,這樣才能更好地腐熟,給土地增肥。”有著30多年種植經驗的農戶楊蘭停一邊指導農機手作業,一邊解釋道。據了解,洲頭鄉通過推廣秸稈還田技術,不僅改善了土壤結構,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還減少了化肥使用量,實現了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
在科遠綠能有限公司,秸稈又完成了一次“華麗轉身”。一捆捆秸稈經預處理后送入生物質鍋爐,燃燒產生的熱能將水加熱為蒸汽,通過管網穩定輸送到產業園30多家企業滿足生產用熱需要。“秸稈是優質的清潔可再生能源,每兩噸秸稈的熱值就相當于一噸標準煤,而且能實現二氧化碳零排放,比燃煤更環保。”公司技術員介紹,“我們每年能消耗秸稈2萬多噸,相當于減少1萬噸標準煤的使用,既處理了大量秸稈,又為當地提供了綠色熱能,真正實現了變廢為寶。”

除此之外,洲頭鄉還拓展了秸稈的更多用途。部分秸稈經過加工處理后,成為養殖場的墊料和蔬菜大棚的草簾、草苫。在羅渡村的梁民養殖場,秸稈墊料鋪設在羊舍地面,既干燥透氣,又能吸收糞便,減少異味。“用秸稈做墊料和草簾,成本比傳統材料低三成,而且環保無污染,用完后還能當作肥料還田,形成了循環利用。”養殖場負責人梁民說。
據了解,洲頭鄉全年可收集農作物秸稈總量約6萬噸,如今通過秸稈飼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多級利用”模式,秸稈綜合利用率已突破 96%。下一步計劃引入秸稈制菌棒、秸稈編織等新項目,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從田間散落的廢棄物,到供不應求的畜禽飼料、滋養土地的有機肥料、清潔環保的新能源燃料,再到農業生產的實用原料,小小的秸稈在洲頭鄉經歷了一次次驚艷“變形”,不僅破解了環境治理難題,還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開辟了新路徑,串聯起一條低碳環保、生態富民的“循環產業鏈”。(通訊員 余宜勝)
責任編輯:朱宜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