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客戶端】宿松解鎖三省交界地“平安密碼”
在皖鄂贛三省交界之處,長江日復一日悠悠東流,見證著這片土地的變遷。宿松縣匯口鎮,這座地處特殊地理位置的小鎮,曾因“三不管”而飽受糾紛困擾,如今卻憑借一系列區域協同治理創新舉措,成功解鎖了三省交界的“平安密碼”。
黨建聯建 擰成跨省治理“一股繩”
清晨,陽光灑在匯口鎮綜治中心的會議室里,墻上的“三省聯席會議簽到表”格外醒目。匯口鎮黨委書記李東海感慨地說:“過去處理邊界糾紛,各方常互相推諉,如今一個電話,干部跨省迅速聚在一起商討對策。”這張簽到表,密密麻麻記錄著3年間12次跨省磋商的痕跡。從半年一次鄉鎮主官的正式碰面,到村支書不定期輕松“茶話會”,黨建如同一條堅實的紐帶,將皖鄂贛三地的治理力量緊緊擰成一股繩。
“皖鄂贛邊界黨建聯盟”的成立,更是為區域協同治理注入強大動力。三地12個村黨支部結對共建,開啟黨員跨省共管模式。黨員們打破地域限制,共同參與組織生活,交流治理經驗,為邊界地區的穩定發展出謀劃策。同時,為強化責任落實,協同治理成效被納入三地黨委年度考核,明確的“負面清單”和激勵性的“加分機制”,讓各級干部切實將協同治理放在心上、抓在手上。在邊界區域,3個“三省聯合黨群服務中心”如同一座座溫暖的港灣,為群眾提供政策咨詢、矛盾調解等“一站式”貼心服務。
2024年汛期,G347國道皖鄂交界處突發貨車側翻起火事故。警情就是命令,匯口派出所與湖北黃梅縣劉佐鄉交警中隊同時接到報警后,迅速行動。短短5分鐘,警力調度完成;15分鐘內,火勢得到有效控制,幸運的是,此次事故無人員傷亡。這一場爭分奪秒的救援行動背后,是兩地簽訂的《平安建設協議》發揮了關鍵作用,更是協同治理納入黨委書記項目剛性約束的生動體現。聯合調處表現突出的村,在年度考核中直接“加分”,這一舉措極大地激發了基層干部的積極性,從過去的“要我干”轉變為如今的“我要干”。
機制破冰 打造矛盾化解“閉環鏈”
“感謝聯合調解,不然這賠償款還不知道要拖到什么時候。”回憶起2024年在匯口鎮務工時意外觸電的經歷,湖北黃梅縣的王師傅仍心有余悸。當時,兩地司法所與村委會迅速組成聯合調解組,僅用3天時間,就促成了賠償協議,讓王師傅吃下了定心丸。如今,在匯口鎮,像這樣的省際邊界聯合調解委員會已有5個,跨省調解員活躍其中,2024年以來累計化解邊界糾紛5起。
為了更高效地化解矛盾,匯口鎮積極推行“三調聯動”機制,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資源深度整合,建立跨省矛盾糾紛“雙向委托調解”制度,無論矛盾發生在哪一方,都能得到及時、公正的處理。同時,當地組建的“邊界平安群”,如同一個敏銳的“預警衛士”,實現流動人口、重點人員等信息實時共享。2024年,通過該群預警處置邊界隱患達41起,將矛盾消除在萌芽狀態。此外,《跨省突發事件處置規程》明確了12類警情的處置流程,確保在面對突發情況時,能夠實現“15分鐘響應、30分鐘到場”的快速反應。
融合賦能 繪制區域發展“同心圓”
午后,漫步在匯口鎮曹湖村與黃梅縣劉佐鄉濱江村之間平坦的水泥路上,村民們的歡聲笑語不絕于耳。“這條路修通后,湖北的菜能早半小時送到安徽的市場,方便多了。”一位村民笑著說道。3年來,匯口鎮積極聯合毗鄰鄉鎮,大力實施“斷頭路暢通工程”,新建5條跨省公路,開通2條省際公交專線,不僅讓交通更加便捷,更讓“跨省上班”“跨江就醫”成為當地群眾的日常生活寫照。
產業協同發展是匯口鎮推動區域融合的重要引擎。“三省現代農業產業園”里,處處洋溢著豐收的喜悅。小龍蝦、蔬菜等特色產業鏈在這里蓬勃發展,2024年實現產值2.8億元。在稻蝦連作基地,時常能看到安徽技術員耐心指導湖北農戶育苗的場景,江西收購商也會直接將車開到田埂收購鮮蝦。匯口鎮的小龍蝦產值在過去3年實現翻番,2024年突破2億元,其中三成銷往鄂贛兩地。而匯口船舶小鎮與湖口縣造船企業的合作更是成果豐碩,已簽下3艘萬噸級貨船訂單,一個充滿活力的跨省產業集群正逐步崛起。
在公共服務共享方面,匯口鎮積極推動醫療、教育資源跨省互認,努力構建“1小時醫療圈”和“聯合辦學機制”,讓三省交界地區的群眾能夠享受到更加優質、便捷的公共服務。
文化,作為連接三地人民情感的橋梁,在區域融合中發揮了獨特作用。“桑落洲文化節”上,湖北花鼓戲的高亢粗獷、江西采茶戲的清新明快、安慶黃梅戲婉轉悠揚同臺呈現,贏得觀眾陣陣掌聲。文化搭臺,民心凝聚,3年來,三地共舉辦各類文化活動46場,通婚家庭新增87戶,曾經的行政“邊界”在歡聲笑語中逐漸模糊,一幅區域發展的“同心圓”正徐徐展開。(通訊員 孫春旺)
責任編輯:姚翠蘭


您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