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日報】宿松經開區1150畝低效地變“高產田”
本報訊 攪拌、涂布、制片……10月28日,在宿松經開區安徽天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一個個透明玻璃隔間里,各種精密設備自動運轉,每天有8萬多只鋰離子電池從這里下線。“這款是我們今年新研發的高壓系列鋰電池,相較普通鋰電池,它的能量密度更大、續航更強,可用于高端穿戴、物聯網設備等。”廠長吳海波介紹道。
天德新能源于2020年入駐開發區,是一家專注研發產聚合物鋰離電池的科技型企業。一 開始,該公司以“租廠”方式,租賃開發區提供的4層標準化廠房,按照工序流程將生產線“切”成4部分,再分別放到不同樓層。這種“租廠”方式由于免建廠房,大大降低了成本,讓企業迅速投產。但隨著企業發展,各種問題也隨之而來。“原先公司的占地面積不到1畝,生產、研發規模十分受限,工序銜接也不暢通。”吳海波說。
在經開區管委會的幫助下,園區一家紡織企業的24畝低效用地,進入了公司管理層的視野。今年,該公司以資產對接方式拿到了新場地,迅速新建廠房、搬運設備,還新增了一條生產線。
“現在,我們的生產車間比原先翻了兩番,所有的工序集中在一起,每道工序之間僅一門之隔,生產效率提升了50%,產品一次性通過率提升了3%。”吳海波說,更關鍵的是,新場地讓公司研發有了更大的“舞臺”,以前無法研發的高端產品業務,公司正在逐步拓展中。
天德新能源并非個例。近年來,宿松經開區深入推進低效工業用地處置,通過“騰籠換鳥”等方式,綜合運用兼并重組、資產轉讓、司法處置、政府收購等措施,推動空間資源效能提升、優質企業集聚。對債權債務關系較為單一,產權清晰明確的低效工業用地企業,該經開區依法收購后及時招商,引入新項目和新企業;對生產效益下降成為低效用地的企業,經開區調動企業積極性,幫助企業重整自救,通過股權重組實現資產盤活;對完全停產的企業,通過“騰籠換鳥”二次招商,引導新項目對接停產企業閑置資產;該經開區還支持法院對符合條件的工業用地不動產采取司法調解、司法拍賣的方式進行處置,拍賣成交后的新企業需按照約定建設新的工業項目,并按時限達到投資進度。
近三年來,宿松經開區已通過多種措施盤活低效用地1150余畝,持續推動低效地變“高產田”。(全媒體記者余永生通訊員陳宜亮)
責任編輯:


您的位置:






